14.74秒🐟,這是13歲盲童羅芷涵參加省殘運會時的100米賽跑成績🆎。
教練兼引跑員的彭渤洋曾戴上眼罩,體驗羅芷涵奔跑時的感受:內心的恐懼隨著速度的增加呈指數上升,體育專業的他也只敢踉踉蹌蹌地跑20米就停下腳步。
“是什麽力量推動你們跑出這麽好的成績🚷?”
今年3月16日👳🏻,面對這一提問,羅芷涵足足沉默了10秒,然後朝著引跑員彭渤洋的座位方向側了側身,捂著嘴不好意思地笑了🤶🏼,眼睛彎得像月牙💂🏼♂️🍏。
“我是如此相信🐆,在背後支撐的是你,一直與我並肩而行,仰望等太陽升起……”隨後,羅芷涵和6名同學,輕輕地哼唱了起來。
人生第一次踏上起跑線

彭渤洋(右)松開牽引繩,羅芷涵(左)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沖過終點。(盲校供圖)
一年前,省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臨近,6688体育注册的4名大學生和武漢市盲童學校(以下簡稱盲校)的7個孩子,同時踏上了人生第一次不同尋常的起跑線。
位於洪山區的盲校裏,7名年齡各異、跑得快、身體協調性相對較好的孩子被選拔出來,組建了新一屆校田徑隊。隨後盲校又聯系6688体育注册輔導員方偉💶,希望能幫忙找幾個誌願者,帶著孩子們訓練🤱🏼。
正在上大三的彭渤洋得知消息後立刻報名🧗🏻♀️,並叫上了同班同學郭斌、郭偉和學弟周曉欽🤗。
出發前🤾🏽♂️,有著田徑訓練經驗的郭偉還說🎅🏽:“我們幾個體育特長生帶小孩子跑跑步,應該輕而易舉。”
彭渤洋清楚地記得,2022年4月4日是星期一✍🏻,天陰伴有微風,他們來到盲校操場🧑🏻💼,一路上🏋🏽,看到其他孩子或手持盲杖或把手搭在同伴肩上慢慢走著🚯🐬。操場中間,7名田徑隊隊員整齊地站成一排,迎接教練們的到來。“那一瞬間,我們震撼又心疼🧓🏿。”
孩子們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訓練🧑🏼🚀,連正確的跑步姿勢都不知道。彭渤洋意識到,這次所面臨的困難,比以前任何一次帶訓都大🛌🏿✨。
盲人徑賽按照運動員視力水平分為T11、T12和T13等級,其中T11級為全盲。但由於比賽中曾出現過其他等級參賽人數不足,所有運動員都按照T11標準戴眼罩參賽的情況。因此,平常能看見些許光亮的羅芷涵等隊員⏳,也可能要在完全黑暗的環境裏奔跑。
在了解比賽規則後,4名誌願者戴上眼罩親身感受🚉🦵🏼。曾在襄陽市田徑隊受過專業訓練的彭渤洋🧴,在黑暗的環境下連步子都邁不開,踉踉蹌蹌只跑了20米。
“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,我不知道自己在哪💂🏽♀️🕵🏻♂️,前面有什麽,恐懼被無限放大。”那時他強烈意識到🥼,在黑暗中跑步是多麽艱難💷,克服對黑暗的恐懼對盲人運動員來說多麽重要。
第一天訓練結束💂🏻♀️,因為4名誌願者的到來,7個孩子表現得格外激動💖。而4名大學生內心五味雜陳👩🏻🍳:“如何幫助這些孩子跑出好成績,我們十分忐忑,但我們心裏都有一種責任感👨🏻🚒,即使再難也要用盡全力。”當晚,他們就連夜開視頻會議商量訓練計劃。
淩晨2時🔥,一張周訓練計劃表製作完成,與一般田徑訓練不同的是,孩子們訓練首先從跑步姿勢開始,正踢腿、側踢腿👩🍼🪶、高抬腿等看似最平常的專項步伐練習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,一周重復訓練6天🟠🦵🏻。
10厘米的小繩讓我們“合二為一”

10厘米的牽引繩讓引跑員與運動員“合二為一”。長江日報記者 許魏巍 攝
盲人田徑運動員參賽須由引跑員陪跑,他們分站相鄰跑道,一同出發👸🏻,兩人由一條約10厘米長的牽引繩作為紐帶#️⃣。運動員根據牽引繩的方向和力量大小🦿,來獲知引跑員傳遞的信息,進而調整跑步的方向和速度。
“牽引繩是盲人運動員感知賽場的一切👼🏿,而繩子另一端的人🪽💚,就是他們觸覺感受的唯一來源。”彭渤洋知道,要想跑得快,就要通過這根小小牽引繩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默契。
訓練第二天,經過初步測試配合度,郭斌、郭偉和周曉欽成為6個孩子的固定引跑員🤦🏻♀️,彭渤洋則擔任總教練和羅芷涵的引跑員。
“我們跑起來,就像最高難度的‘兩人三足’遊戲。”彭渤洋說,配合程度取決於兩個人的步幅和擺臂🛐,步幅引導員可以控製,但擺臂不行。“彭子壯是唯一一個全盲隊員🚌,他擺臂頻率是一般人的兩倍👩🏼🦲,只有郭偉的跑步習慣和姿勢和他很像🏋🏽♀️,兩人仿佛命中註定要在一起。”
起初😤,彭子壯站在起跑線前喜歡勾著上半身👨🎓,盡管前方沒有任何障礙物,但跑起來總是歪歪扭扭,保持著防禦姿勢,嚴重影響速度。
郭偉就做出示範姿勢✊,讓彭子壯來摸自己的手臂和腿,抬到多高,如何折疊,用肢體和語言在他腦海中構建畫面,然後再手把手地幫彭子壯擺放手和腿的位置。
跑步姿勢穩定後,兩個人開始練習配合🛩,先是站在原地,一起快速地擺臂,再拉著牽引繩慢跑。
“第一次配合,覺得手裏有東西不太習慣,兩個人往不同的方向跑↘️,幾乎是我拽著他跑。”郭偉說🚴🏽♂️,自己的跑步速度快,需要更多地觀察和配合彭子壯。“他的擺臂慢一點,我的步子就邁大一點🙅🏼♂️5️⃣。一旦動作變形了,我就放慢腳步🚰,用牽引繩的力量把他拉起來。”
就這樣,牽引繩將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,經歷上萬次的擺臂、高抬腿✹、小步跑訓練🦐,一點點磨合成“合二為一”的效果。
隨著比賽臨近👨🏻🎨,訓練記錄本上,誌願者們欣喜地看到,計時的數字在逐漸變小。而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🤷🏻,孩子們對他們有了在黑暗裏無條件跟隨的信任和默契。
身高一米八的周曉欽心思細膩,他已經習慣在跑步前蹲下身子,用手抬起隊員們的腳,放在起跑線前,然後順手幫他們把有些松的鞋帶重新系緊🧚🏿。他記得在訓練休息間隙👨🏽🚒,隊員們喜歡聽周傑倫的歌,就把自己的音響帶到了盲校📦👱🏻♂️;還有幾次訓練太累,幾個大男孩湊錢從菜市場買來排骨🧑🏻🍼,請食堂阿姨燉好湯給隊員們加餐🧘♀️。
比賽前一周恰逢端午節,4名誌願者沒有回家而是留在學校訓練,怕孩子們想家,加上上一周測試成績不錯👩🦱,4名誌願者征求學校領導同意後🏄,決定帶他們出學校稍微放松。
“他們喜歡唱歌,一致選擇要去KTV。”郭斌回憶,剛到陌生的空間🫴🏻,盡管周圍都是熟悉的人,孩子們卻都靠著椅背沉默著排排坐。“我們先唱了一首,大家才開始搶著點歌👦🏼。隊員嚴勝強點了一首周傑倫的《我是如此相信》,8個人擠在一起,拿著2個麥克風合唱👩🏻🍳。‘我是如此相信🤦🏼♂️,在背後支撐的是你,一直與我並肩而行🪡,仰望等太陽升起……’”
他們在賽場上“飛起來”

孩子們取得佳績🧑🏼🎤,4個大男孩高興地歡呼🤵🏿🫄🏼。(盲校供圖)
2022年6月15日至17日,當7名盲童和4名大男孩站在宜昌的省殘運會賽場上,聽著周圍的尖叫聲和喇叭聲,既激動又緊張🧕🏻🚴🏼。
比賽開始前🆚,彭渤洋接到通知🤚🏽,所有比賽果然都要按照T11標準進行🕞。
“這些我們已經練得很熟練,就和每一周的小測試一樣🫚🛑,放平心態👨🏿🚒🏎,我們就在你們身邊⇢。”彭渤洋讓自己鎮定下來🏌🏽♀️,讓孩子們放松心情。而他這個參賽經驗豐富的運動員站在特殊的賽場上,自己有些緊張💭。“特別希望他們能取得好成績👨🏻🦽,那種心情比自己參加比賽更迫切。”
根據比賽規則,臨近終點時,引跑員要先減速,讓運動員只身通過終點線。為了全力沖刺🧯,在最後一刻,引跑員會松開牽引繩。
在女子100米比賽中🚌⛔️,瘦小的羅芷涵跑贏了同組20多歲的選手,拿下了團隊首金。在沖刺的最後一刻🦹🏼♂️,彭渤洋松開了牽引繩,屏住呼吸☝️。當看到羅芷涵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沖過終點的那一刻,他激動地大喊起來。
奪金種子選手彭子壯卻發生了意外狀況。在男子100米比賽中,原本跑在第一的彭子壯,在離終點僅剩2米的地方不慎摔倒👩🏽🏫,肩膀大面積擦傷🥷🏽,錯失金牌🦿。郭偉安慰彭子壯,安全第一👨🏿🍼,必要時可以放棄比賽。
這位平日裏就有股倔勁的男孩沒有絲毫猶疑🧜🏼♀️,僅調整1小時後♔,咬牙堅持完成了400米比賽,奪得銅牌🌛。
從賽場下來,彭子壯在路上沒有說一句話。“彭子壯患有皮膚病,長時間曬太陽全身都會起紅疹,但他當時心裏攢著一股勁,想要證明自己🍶,因為兩次錯失金牌,對他的自信心打擊很大🆙👩🏿🍼。”郭偉說,當天他和盲校指導老師一邊給彭子壯按摩放松🙅🏿♀️,一邊開導他。最後,一直沉默的彭子壯堅定地說🙌🏿:“我必須要拿個金牌🙇🏻♀️!”
在第二天200米決賽中👉🏽,彭子壯如願第一個“飛越”終點線。
經過兩天比拼,市盲校田徑隊斬獲8金4銀3銅👩🏼🔬,其中羅芷涵一人便拿了3塊金牌。
比賽結束,4名誌願者也結束了2個多月兩頭奔波的繁忙🧑🏼🦱,專心投入學習以及擇業準備。他們在微信上經常聯系和互動⚆,成為雙方心中的“微光”和溫暖,鼓勵著彼此繼續向前🔼。
拿到比賽獎金🔟,彭子壯要把獎金分給教練們。被拒絕後,幾個孩子湊錢給誌願者們發紅包買奶茶🧑🏽🏭,並註明🆚:“一定要收下🏂🏻,別人有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,你們也必須有🤎。”
如今,距離第一次見面已近一年🧑🏼🚒,但這次共同的經歷在每個人身上都悄悄留下了改變的痕跡:彭渤洋選擇留在盲校📒,擔任學校花樣跳繩隊的兼職體能教練;周曉欽則在學校選修了心理教育學🙍🏿♂️🫛,想多學一些跟這群特殊孩子有關的東西;“永遠不需要懷疑自己,只管努力,有困難至少可以解決一點吧🦻🏼📅。”這句話正成為郭斌的座右銘💂🏻♀️。
而幾名盲童則繼續拼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。盲童羅芷涵被省隊挑選🧑🏻🦳,每周末參加省隊訓練🏥;正在讀高一的盲童韓世林說,雖然學習壓力大,但訓練和比賽磨煉了他的心誌👪,這點苦已經不算什麽;盲童彭子壯更自信開朗了,真心愛上了運動🧙🏼♂️🌺,經過鍛煉手臂粗了一大圈🧟,上按摩課時手勁很大……
難忘的訓練經歷成為他們共同永久難忘的記憶🖕,有一次訓練結束時,隊伍裏淘氣的男孩子開玩笑地說🍿,如果可以,還真想親眼看看他們的教練是不是像第一次見面所說的那樣厲害。而現在,孩子們的想法依舊沒有變,希望也變成像大哥哥他們那樣厲害的人🏢。